中动一点文化孵化中心LOGO  
最新公告: 运营公司:潍坊一点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关于我们
新闻动态

艺术创造力不行,评论必然疲劳

发布时间: 2017-4-5 | 来源:一点文化 |  本文被阅读 7076 次

艺术创造力不行,评论必然疲劳

不知何时,各类媒体推介艺术家的评论文章样式似乎有点“过时”“失效”了,取而代之的是直接上画家头像、艺术简历、作品及评论文章。这“老四样”的模式类似节目选秀,不过几轮看下来,却让人感觉如“硬广”,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毋庸置疑,在任何时代都需要艺术评论,也需要一种由外而内的观察,并通过此方式产生更有效的辨别力。依托于这样一个背景,我们看到的这些被称为“评论”的文字,无论好还是不够好,总体上表现了一个积累的过程,也反映了当代中国艺术发展的另一番历程。

  在这番过程中,常常是你方画罢我登场,艺术家多了,自然眼花缭乱,如此一来传播就充满竞争意味。近年来,例如某广场的LED大屏或很多城市中心的巨幅广告牌都推出了艺术家作品及评论文字。艺术需要传播,在当下这种类似“艺术造星”的选秀舞台上,作品好与不好是一回事,亮不亮相又是另外一回事,但有些作品的确可以把观者逼退到某一审美的角落。什么样的作品能上去,其评判标准在何处?评论家的观点是否中肯?不同的人来写评论,会出现完全不同的理解和评价。评论家并非万能,但评论跟其看法有关,也跟其创见有关,更跟其“敢评”有关。

  但是,我们不能不承认,市场经济下有担当的艺术评论人太少了,因其不多,弥显可贵。我们有时也抱怨某某评论文章看得疲劳,但回头来想想评论家有时也很疲劳。评论有十分学术的,有直接批评的,也有应酬的。这么多类型中,难免有一些以“标题”吸引眼球,久而久之,观众的视觉早已疲惫不堪,也透支了大众对艺术评价的信任度。

  任何艺术评论要吸引人,在很大程度上,是要让观众在静下心来之后有所收获,在信息快速传播的当下更需要这一点。尤其是评论的人多了,圈子也随之建立起来,评的作品多了,观点和语言难免“撞脸”。再多多少少论其不足的话,虽然艺术家脸上不显示,但内心难免不悦。任何事情多了甚至过了,总会令人乏味,实则是说者过瘾,听者闹心,此时评论也疲劳了。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评论是各方之言,艺术评论家对艺术品的审美意识观念有所改变,亦属常理,但并非是离开艺术而评论。艺术评论,是一种以艺术作品、创作、思潮作为评论对象的理论文体,主要表达对作品美学价值的认识以及对于当下人与艺术的关系的评价,启发和帮助读者提高欣赏水平,对作品的作者提出正确而有益的批评和建议。评论容易令对象产生不悦,但是其目标应该是促使其更深入地思考作品的内涵。

  中国艺术发展充满变化,而整个艺术评价要突破某一瓶颈,不仅仅是看展览开幕式上评论家充满仪式感的发言,更要从艺术评论质量上下功夫。毕竟,没有富于创见的想法,就很难保证对观众和读者的吸引。当今的艺术评论,如何秉持独立的精神,发挥评论的专业作用和学术意义,尤为重要。

  说到底,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艺术评论?笔者认为,越具有独立态度和观点的批评,就越具有价值和可读性。这不仅归功于艺术评论家的笔杆子,也关涉艺术家最初的创作动机、对主体的建构意识以及抗干扰能力等。任何艺术,并非是一种自然的生长,而本质上是人的一种创造,同时也脱离不开整个社会文化环境的发展与变化。由此可见,对于艺术评论的本体而言,那就是跟着艺术家的作品创造力而行进,创造力不前,评论必然疲劳。




上一条:潍坊高新区管委会关于继续推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下一条: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动漫节4月26日开幕
一点文化孵化中心  
园区位于:山东省潍坊高新区健康街10006号  邮箱:278878110@qq.com
网址:www.zddmjd.com  QQ:278878110  邮编:261041
版权所有:潍坊一点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鲁ICP备19030398号-1    公示信息